你還記得去年的“牛肉湯”“大寶劍”考古發(fā)現嗎?1月14日,在省文物局主辦的“啟封中原記憶,感知河南考古”2016年度河南考古新發(fā)現公眾報告會上,發(fā)掘它們的信陽城陽城址18號戰(zhàn)國楚墓考古專家和發(fā)掘滎陽周懿王壁畫墓、鄭州東趙遺址、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的專家走出“學術的象牙塔”,向現場觀眾揭秘考古背后的故事。

這是我省首次舉辦針對公眾的考古報告會。從微博直播考古現場到公眾報告會,這些悄然的改變都表明河南考古正在走向開放,走向公眾。
新媒體架起考古與公眾之間的“橋梁”
去年,河南兩項考古新發(fā)現——洛陽曹魏大墓、18號戰(zhàn)國楚墓備受矚目。從考古價值來說,18號戰(zhàn)國楚墓無法與洛陽曹魏大墓相提并論,然而一場微博直播卻使它成了“明星墓”。
2016年12月,省考古研究院打破常規(guī),利用官方微博@河南考古首次圖文直播18號戰(zhàn)國楚墓發(fā)掘進展。因出土的陶鼎內有牛骨和積水,被@河南考古小編比喻為一鍋2000多年“牛肉湯”之后,迅速走紅網絡;隨后發(fā)布的11秒“寶劍一出,誰與爭鋒”短視頻,播放量更是驚人的近1000萬次。誕生不足仨月的@河南考古一躍成了有影響力的“網紅”,開設的話題“考古現場”閱讀量近7000萬次。除了微博直播,省考古研究院還利用官方微信向公眾傳播考古工作知識,分享考古發(fā)掘與研究成果。
網友@木子說,以往,提到考古,人們的印象更多的是“神秘”“高冷”,是一份枯澀難懂的“學術報告”。微博直播向觀眾揭開了考古的神秘面紗,架起了考古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橋梁,滿足了公眾想了解考古、了解歷史的渴望。
重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想象
“這座墓為什么沒有青銅器”“這些碎片有價值嗎”“這座墓葬今后計劃如何保護”……當天的考古公眾報告會現場氣氛十分熱烈,考古專家與公眾展開了一次次的互動。
“這次能跟考古大咖面對面地交流,對我來說是開闊視野、增加知識儲備的好機會。”來自鄭州大學考古專業(yè)的小李同學冒著嚴寒穿越半個城市一大早就趕到了會議現場。
“讓人十分欣慰的是,會場上大部分都是年輕的面孔。首次嘗試舉辦考古公眾報告會,既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‘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’號召,也希望通過這樣方式讓公眾了解河南考古,感受河南古代文化魅力。”省文物局副局長馬蕭林表示,今后將持續(xù)舉辦考古公眾報告會。
“考古學研究的目的是復原古代社會,詮釋古代文明,讓人民對古代歷史和文化有直觀認識,更加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。這也是我們致力于公眾考古的目的。”省文物研究院副院長劉海旺說。
提高文物保護參與度
河南是文物資源大省,也是考古大省。“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最終目的還是讓文化遺產與人民生活相融合,使文化遺產惠及于民,服務社會。”劉海旺認為,把具有學術意義的考古發(fā)掘轉化為與公眾分享的歷史信息,從側重發(fā)現和研究走向傳播知識,有助于幫助大眾成為自覺的文化遺產保護者。
事實上,近年來,我省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:評選年度考古新發(fā)現、舉辦“文化遺產日”系列活動、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。
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,民眾對考古熱情高漲,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。決定文物保護水平的除了技術,更是理念、認識的問題。發(fā)展中國家在經濟高速發(fā)展的過程中,對文物的破壞往往會比較劇烈。要使群眾的文保意識化為自覺的行為,公眾考古還需要加把火。
責任編輯:wangminqi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