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色图 亚洲|野外口爆视频国产|久久精品视频观看|97精品人人抽插

宜興“智慧農業(yè)”聞稻香

2017-12-11 10:55:31 來源:無錫日報 熱度:
在宜興丁蜀鎮(zhèn)蓮花蕩,提起今年的秋收,63歲的范伯華至今都興奮不已:與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他,在秋收時節(jié)再也無須像過去一般忙碌。“如今插秧有插秧機、施肥有無人機、殺蟲有物聯網殺蟲燈、收割也都是機械化的了”,范伯說自己是“農一代”遇上了智慧農業(yè),由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,變成了看大屏動手指的現代農業(yè)管理者,“完全可以再多干幾年嘛。”


 
蓮花蕩農場不遠處是寧杭高鐵架起的軌道,高速列車呼嘯而過。自今年3月,江蘇移動無錫分公司攜手丁蜀鎮(zhèn)人民政府、中國農業(yè)大學宜興農業(yè)物聯網研究中心聯合打造物聯網農業(yè)小鎮(zhèn)后,丁蜀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“速度”也在被日新月異的技術刷新。
 
六旬“農一代”穿著西裝種出金牌米
 
事例:今年7月的一場大雨后,范伯華徹底信任并接受了“物聯網”種田。
 
水稻怕澇,以往夏季大雨時節(jié),老范必須喚上農場的工人夜夜蹲守,發(fā)現澇災便要立即啟動水泵抽水,一場徹夜的體力戰(zhàn)在所難免。今年夏天宜興地區(qū)遭遇強降雨,安裝了物聯網設備后,他們得以夜夜安睡。“傳感器可以感知水位,并自動開啟閥門調節(jié)水量,還能指導我們在雨季的灌溉。這樣既防御了災害,又實現了科學灌溉,比經驗更準,比預報更快。”
 
江蘇移動宜興分公司丁蜀物聯網農業(yè)小鎮(zhèn)的項目經理史俊超最近心情不錯,在移動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下,蓮花蕩大田的水稻畝產提高了5%。農民的錢袋子鼓了,對他這個項目經理也更加信任了。
 
“一開始,當我?guī)е锫摼W農業(yè)技術方案來找這些農民時,他們都以為我是個大忽悠,往田里豎根桿子(傳感器)就能預知蟲害、自動點亮殺蟲燈了?溫度、濕度不靠預報,不看天,就能提前知道?”
 
然而,當田埂上豎起一臺臺傳感器、一個個感應滅蟲燈,農戶們漸漸發(fā)現,這個小伙子所說并非天方夜譚。通過氣象測報設備,更精確地獲取溫度、降雨量、光照強度、風速風向等氣象指標,史俊超介紹,這些數據都會實時展現在大田物聯網平臺以及手機APP上,為農業(yè)生產活動安排提供參考,“相隔千里也能實現農作物管理,穿著西裝、喝著咖啡也能種地。”
 
通過實施智慧種植,“蓮花蕩”牌大米屢獲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,銷售價格達到40元/公斤,遠高于普通大米。物聯網系統(tǒng)的運用,還為“蓮花蕩”牌大米溯源防偽保駕護航,讓“蓮花蕩”大米這塊金字招牌名副其實。
 
巧用大數據精準拿捏炒茶烘焙火候
 
事例:宜興以茶聞名,不僅因為這里氣候、土壤適宜茶葉生長,還因為宜興茶人對烘焙技藝的精準拿捏。而即便是幾十年的老茶人,在篤信技藝傳承的同時,也開始對物聯網技術心服口服。
 
發(fā)酵技術是茶廠諱莫如深的“看家”本領,對于紅茶來說,不同的溫度、濕度,甚至發(fā)酵時間的長短,都直接影響茶葉的品質,而物聯網大數據正在幫助這項傳統(tǒng)經驗活日臻完美,借助茶葉物聯網平臺,將發(fā)酵室的溫度、濕度控制在最佳狀態(tài),從而得到最高品質的紅茶。
 
無錫市茶葉研究所所長許群峰帶著記者爬上茶山,時值深秋,茶樹正在修養(yǎng),為明春的吐芽積蓄養(yǎng)分。茶樹間,一臺臺小巧的炭黑色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,“這是灌溉設備嗎?”許群峰笑了,“這新式武器可是我們茶農的寶貝。”種茶十幾年,許群峰最怕的就是春季采茶期的“倒春寒”,氣溫過低,形成霜凍,就會凍傷嫩芽,谷底的茶葉是最容易凍傷的。“以前一到倒春寒時節(jié),就得帶著工人們半夜到山坳來轉悠,感覺冷到0℃了就燒柴火,下轉第2版>>>  上接第1版>>>靠煙熏讓霜下不來。”說起種茶的辛苦,“茶一代”感慨良多。那一臺臺炭黑色的設備,就是物聯網除霜風扇,有了它們幼嫩的茶樹好似有了貼身“保姆”。當傳感器檢測到茶叢頂部氣溫低于4℃時,物聯網平臺系統(tǒng)自動啟動風扇,將高空相對溫暖的空氣吹向茶叢,防止結霜。“一個中等規(guī)模的茶廠安裝一套物聯網設備,大概需要5萬元,但是這其中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提升讓茶園主們不吝投資。”據許群峰介紹,宜興新橋一帶的茶園80%都安裝了物聯網設備。
 
技術不僅提升了生產工藝,也在改變著茶人的觀念,在這個傳統(tǒng)工藝作為賣點的行業(yè),出現了越來越多善用新科技的“技術流”茶農。在宜興當地,許群峰所在茶廠生產的茶葉,是供不應求的佳品,他毫不諱言地說,“這里面有物聯網的功勞。”
 
增收降本智慧農業(yè)期待更多利好政策
 
事例:丁蜀小鎮(zhèn)的張息芝大叔在今年螃蟹季風光了一把,他養(yǎng)殖的100多畝螃蟹平均每畝增收1000多元,電費每畝節(jié)約80元。“看,我這螃蟹不輸陽澄湖的”,張師傅舉著一只6兩重的中華絨螯蟹,滿心歡喜。問到他增收訣竅時,他開心地說:“我有‘高科技’。”他掏出手機邊演示邊介紹:“這個高科技產品就是水產物聯網平臺。通過在水塘內布放傳感設備,實時采集塘內的溶氧量、溫度、水質等指標數據,并利用信息系統(tǒng)對數據進行分析,協(xié)助我做出養(yǎng)殖決策。此外,該平臺還包括視頻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。我還可以在家遠程看到螃蟹的生長情況,可謂一舉多得。”
 
如今張師傅逢人就夸移動物聯網好,在他的影響下,許多外地養(yǎng)殖戶朋友也開始琢磨起安裝移動物聯網應用。
 
數據顯示,丁蜀物聯網農業(yè)小鎮(zhèn)目前已建成2000畝水稻田、500畝茶園、4000平方米大棚設施、1000畝魚塘的物聯網應用示范點,農民收入平均漲幅達到10%。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,得益于丁蜀鎮(zhèn)的示范效應,如今宜興水產養(yǎng)殖農戶已基本做到了物聯網全覆蓋,“水產養(yǎng)殖、茶葉屬于高附加值農業(yè),農戶承受得起,”江蘇中農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萬鑫說。但像水稻等基礎農作物,物聯網技術推廣還有一定的難度。“物聯網設備雖已經被列入農機補貼范疇,但是并沒有專門設項,很多農戶不了解政策。”萬鑫介紹,丁蜀鎮(zhèn)水稻田使用的傳感器設備,一套成本20多萬元,覆蓋面積約百畝地,今年的補貼標準是一畝地1000元,對農戶來說是不小的一筆投入。“希望國家在加大補貼的同時,物聯網企業(yè)能夠通過技術研發(fā)降低成本。”據了解,這幾年,國產傳感器的價格已經降了30%,但與價格偏高的進口設備比,維護費高,優(yōu)勢還不突出。“物聯網是無錫的優(yōu)勢產業(yè),我們期待著無錫乃至全國的農村都能用上價廉物美的物聯網農業(yè)設備,那中國農民就真正是現代化農民了。”

責任編輯:吳禮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