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
5G第一個版本
標準R15的凍結和封版,參與通信設備商,芯片制造商,運營商以及研究者都積極向歐洲電信標準化協(xié)會披露和聲明自己擁有的5G標準相關
專利。目前各家公司向ESTI聲明的5G polar專利情況顯示,
華為排名第一,在其中專利數(shù)占據了49.5%,愛立信排名第二,占據了25.2%。
具體來說,截至2018年7月27日,5G新空口(NR)聲明標準專利累計達5970族。目前5G新空口聲明標準專利中已有3518族有公開的專利文本。
已經公開的3518族公開專利進行人工閱讀分析,結合Polar碼、編解碼的中英文關鍵詞,以及極化信道可靠度、信息比特、凍結比特、特有的生成矩陣等Polar碼特性,通過閱讀摘要、權利要求、說明書,以及附圖等判斷出是否是Polar碼技術方案,獲得與Polar碼相關的公開聲明專利為76族。未公開的2452族專利信息,還有27族專利的標題含有Polar code元素。
經匯總,有103族polar碼的聲明標準專利,區(qū)分專利權人:華為擁有51族專利,占總數(shù)的49.5%;緊隨其后的是愛立信,它擁有26族專利,占總數(shù)的25.2%。
圖:5G Polar專利統(tǒng)計和分析表
Polar碼被譽為移動通信領域皇冠上的寶石,達到香農極限的Polar碼,有著低的編碼和譯碼復雜度,解決了香農信息論領域塵封近60年的難題。
Palor碼構造的核心是通過“信道極化”的處理,在編碼側,采用編碼的方法使各個子信道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可靠性,當碼長持續(xù)增加時,一部分子信道將趨向于容量接近于1的可靠信道(無誤碼),另一部分子信道趨向于容量接近于0的純噪聲信道,選擇在容量接近于1的子信道上直接傳輸信息以逼近信道容量。在譯碼側,極化后的信道可用簡單的逐次干擾抵消譯碼的方法,以較低的實現(xiàn)復雜度獲得與最大似然譯碼相近的性能。
在靜止和移動場景性能測試中,使用Polar碼的同時實現(xiàn)了短包和長包場景中穩(wěn)定的性能增益,使現(xiàn)有蜂窩網絡的頻譜效率提升10%,與毫米波結合達到27Gbps的速率,實測結果證明Polar碼可以同時滿足ITU的超高速率、低時延、大連接的移動互聯(lián)網和物聯(lián)網三大類應用場景需求。